这是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一股小规模战争,我军仅三名战士,就击毙了敌军准尉以下的七名官兵,还缴获了7门火炮以及4辆汽车。
在战斗结束后,赢得该场战斗胜利的士兵在写战斗报告时,留下了一句传诵至今的名言:敌人非但不投降,还胆敢向我还击。
这名战士叫庞国兴,是著名的战斗英雄。他所参与的这场战争,是1962年的“对印自卫反击战”。
我国以雷霆般的态势赢得了这场胜利,同时让整个世界感到震惊。印军在挑起战争不到半年之后,就被打得丢盔弃甲。毫不夸张地说,印军几乎是一路溃败,在面对解放军时毫无战斗力。
懊悔的尼赫鲁
在战争结束后,印度高层迎来了大洗牌,尼赫鲁黯然下台。在弥留之际,尼赫鲁曾直言非常懊悔挑起战争。
因为当时的印度正值发展阶段,却被尼赫鲁的一意孤行拉入了战争的漩涡当中,导致他们花费很多时间才缓过来。
但对于这场战争所带来的伤痛,一直在他们脑海里挥之不去。以至于一些参与过这场战争的印度老兵,始终对我军的冲锋号感到恐惧。
总的来说,这场战争最大的输家就是印度。这一仗不仅延缓了他们的发展,也让尼赫鲁数十年来为印度积攒的声望全都一扫而空。
而在我军打赢印度之后,世界各国的反应都很微妙。最为开心的,就是巴基斯坦了。而在开战前不断在暗地里站队印度的美苏,却突然间沉默了。
美苏的站队
早在这场战争开始之前,美国就开始在国际上挑拨舆论,还为印度提供了不少物资。截止上个世纪60年代末的时候,美国已经向印度提供了高达98亿美元的援助。
这其中,有40架飞机,以及大米棉花等生活用品。除此之外,美国还给印度提供了许多军事训练人员,可以看出美国对印度的重视。
而除了美国之外,苏联也对印度援助不少物资。在开战之前,就有15个师的装备被送到印度。之后,苏联和美国一样,开始大搞舆论,渲染我们“霸占”了印度的领土。
之后,苏联更是向印度免费提供了米格-21战机,甚至连战机的图纸都倾囊相授。要知道,在中苏蜜月期的时候,我们都买不到苏联的米格-21,可见苏联的用意不一般。
为什么美国和苏联要如此大张旗鼓地拉拢印度呢?原因其实很简单,那就是寻找一个棋子。最开始的时候,他们挑选的棋子是我国。但是,我国是一个热爱和平的国家,不会成为任何一方的势力。因此,他们对当时态度强硬的印度非常感兴趣。
而除了美苏之外,也有不少国家为站队印度。在苏联与美国之前,最先站出来支持印度的,就是英国。它也给印度送去了大量的援助物资,企图帮助印度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。
之后,小日子过得不错的日本也跳了出来,表示尽最大可能为印度提供支援。英国和日本都出面了,作为美国“马前卒”的澳大利亚怎么能不表明自己立场呢?
澳大利亚方面表示,将给印度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军需物资。包括武器、帐篷等物品在内。
而我国并不是孤独的,在国际上,也有许多“老朋友”为我们声援。像朝鲜和巴基斯坦,一直坚定地支持我们。而朝鲜的声明,也是在顶着苏联巨大压力下进行的,可见我们之间友谊的可贵。除此之外,一些小国也支持我国,像缅甸、几内亚和阿尔及利亚等。
不过,这些声援是远远不及美苏等过的军事支援的。印度在看到这么多国家为自己撑腰之后,就彻底飘了。也可以说,正是因为这些国家在背后推了印度一把,才让印度发动了这场战争。
但印度怎么也想不到,他们如此不堪一击。两万人的部队,在四个团面前作鸟兽散。事实上,印度战败,是有原因的。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军心涣散,轻视对手。而最根本的原因,还是伟人的当机立断。
伟人的当机立断
1962年的时候,面对印度的不断挑衅,我们并没有第一时间选择反击。因为我国向来热爱和平,不愿意打仗。为此,周总理曾亲赴印度,希望同尼赫鲁好好谈谈,尽量以和平的方式解决这场争端。
但尼赫鲁根本不给我们面子,周总理到达印度后,印度还在不断地挑衅我们,甚至对我军进行炮轰。面对如此举动,我们也明白,不打是不行的了。
毛主席得知印度态势特别强硬后,曾发出感慨:我想了很久,就是不明白印度为什么要打我们?
事实上,伟人是有所顾虑的。首先,我国刚刚成立不久,正值发展阶段。但在刚刚过去的几年里,我们先后遭遇了非常严重的自然灾害,导致我国发展陷入非常艰难的时段。
再一个来说,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,总是将新兴的新中国视为“眼中钉、肉中刺”。这次如果与印度开战,美国肯定是会插手的。
不得不说,伟人就是伟人,目光是非常深远的,后续事件也正如他所想的一样。但面对这么多困难,我们又是怎么会选择反击的呢?
这就不得不提起1962年在大洋彼岸发生的“古巴导弹危机”,当时苏联为了报复美国在苏联周边布置导弹,就秘密在古巴部署导弹。事情败露后,引起美国的强烈反对,并封锁了古巴。
而苏联也是丝毫不让步,双方剑拔弩张,火药味非常浓。根据这件事,毛主席判断,苏联和美国不会像“抗美援朝战争”那样派兵支援,顶多就是支援印度一些物资,所以决定进行反击。而除了客观因素之外,张国华也给了毛主席特别大的信心。
信心十足的张国华
张国华是时任西藏军区的司令,也是对印自卫反击战的主力。在战争开始前,伟人曾顾虑高原气候对我军不利,再一个,就是后勤保障是否充足。
张国华曾对毛主席表示,光是西藏地区,就有2亿多斤的储备粮,足够我们打赢这场战争,所以让伟人不要担心。
毛主席听完后,眉头舒展开来。但随后,又问了一个问题:敌军如此强大?我们有把握么?
我们是知道战争结果的,也知道印军不堪一击,但我们都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的。
而我们当时所面对的这支印军,其实是不容小觑的,他们曾参加过二战,是印军的王牌,所以伟人才会这样去问。
面对毛主席的担忧,张国华展现出自己的自信。他表示:当年打掉老蒋那么多支王牌,印度的王牌也不足为惧。
听到张国华这样说,毛主席心里才算有底了。于是在1962年10月18日的时候,我军边防部队发动了“对印自卫反击战”。
战役过程
我们先后在东段的克节朗河谷与达旺地区,以及西段的加勒万河谷与红山头地区发起反击。很快,我军就收复了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中国领土。
除此之外,我军还清除了印军在我国国界修建的据点。至此,第一阶段作战基本顺利结束。按理说,印军明明看到双方实力悬殊,但就是不愿意收手,反而重新集结军队准备反扑。
事实上,我们一直没有放弃以和平的方式结解决这个争端。早在第一阶段自卫反击战胜利之后,我们就发出声明,并提出了三项建议。这进一步表明了我国的决心与态度,但印度却道貌岸然的撕毁“和平中立、不结盟”的外衣。
但他们的反扑也没有什么作用,根本抵挡不住我军的推进。其实从当时的国情来看,印度是根本没有实力与我们交手的。特别是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之前,我国曾与17个国家的联军交手,在战场上也根本没有落下风。和美国为首的联军相比,印军根本不是一个量级的。
但为何印度偏要一意孤行呢?这就不得不提起一个人,他就是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。
尼赫鲁本人不善于打仗,但是对于战争格外的狂热。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时候,他就不断的“碰瓷”,企图挑起战争。
除此之外,他还将印度国内的大权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,甚至隔断了印度情报局与军队之间的联系。
这样一来,就导致印度军方对我军实力评估极其不准确。所以认为可以赢得这场战争的胜利,但印度前线的指挥官怎么也没想到,我军实力如此强大。
战后,印军前线指挥官给尼赫鲁发的电报中用了非常夸张的数据,说我军有十几个师。这让坐镇在后方的印度高官震惊不已。他们也明白,根本打不赢这场战争,就下令让士兵后撤,避免与我军交战。
但是,我军只用了四个团而已,远没有电报中十几个师那样夸张。在清除完印军设立的据点,收复失地之后,我国宣布全线停火,然后迅速后撤,至此中印战争结束。
整个战役过程中,我军表现非常出色,也涌现出许多战斗英雄。像前面提到的庞国兴,他们以三人之力,击败了人数占优势的敌军。
最终数据显示,我军击毙了印军旅长以下4885人,俘虏了3968人。在对被俘人员上,我们展现了高尚的情操,给予伤者免费治疗不说,还在生活上给予他们优待。除此之外,我们还缴获了许多武器装备。这些装备在经过维修后,最终都归还给了印军。
这一切,都坚定了我国的立场,我们向来是崇尚和平,爱好和平的。这样的举动,也让我国在国际上的赢得喝彩与掌声。
各国态度
这场对印自卫反击战,时间虽然很短,但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视。其实许多人已经预料到这样的结局,曾和我军交过手的麦克阿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:谁和中国陆军打仗,那就是疯了。
事实也和他预料的一样,印度以惨败收场。而在印度惨败之后,在国际上也引起了群嘲。最先嘲讽他的,也是最先支援它的“旧主子”英国。
他们认为,印度根本是没有与我国对抗实力的。即使拿着美苏提供的先进武器,也打不赢这场战争,可以说丝毫没有给印度留面子,让印度的国际声望荡然无存。
印度国内也是如此,他们很少会有人提起这场战争,甚至选择淡忘这件事。甚至在他们的教科书里,都没有提起。
而最让人感到意外的,其实是美苏这两个大国的态度。在战争爆发之前,这两个国家非常跳。即使有冲突,但还是选择一起支援印度,非常少见的达成一致。
但在战争爆发到战争结束之后,美苏没有派出一兵一卒。之后,面对印度的惨败,他们又选择了默不作声。
他们之所以如此沉默,也是有原因的。第一个就是印度表现太拉跨,连他们都不想帮忙收拾残局。
再一个就是,印度只是他们手中的棋子。无论是国际上制造舆论,还是提供武器支援,他们唯一的目的,就是利用印度来压制中国的发展。好让我们深陷战争的泥潭,变得一蹶不振。
而棋子是随时可以被抛弃的,美苏也不想为一颗棋子投入过多的心血。而且,抗美援朝战争的例子还在他们脑中挥之不去,没有人愿意再担风险来与一头“雄狮”为敌。
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,就是前面提到的“古巴导弹危机”。当时美苏剑拔弩张,随时可能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。
而在美苏对峙的这个过程里,我们已经完成了所有的战略任务,并迅速撤回了国内。这个时候,美苏即使想管,也没有机会了。
这里也不得不感叹老一辈的战略目光,他们利用古巴导弹危机这一空挡,狠狠的教训印度一番,并在美苏停止争斗前结束了战争。时至今日,再回看老一辈的这个决策,还是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。